【第1783期】蚂蚁前端研发最佳实践
前言
在成都全栈大会上分享的文字版。今日早读文章由蚂蚁金服@云谦授权分享。
正文从这开始~~
准备这个题目时我 google 了下前端最佳实践,排在前面的是讲前端代码规范,语意、可读性、编码规范、空格还是 Tab 等等,我觉得这是我们第一代的最佳实践。
而现在都 9012 年了,最佳实践也经历了很多代的变更,下面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自我介绍
目录
为什么要有最佳实践?
不知大家在这些方面是否有疑惑?
前端发展快,每次发布 Umi 版本时,除了点赞,还有人求别发,表示实在学不动了。右边这张图是之前的朋友圈看到的,转到公司群里,有共鸣的人不少,说明一定程度反应了现在前端社区的情况。
面对海量“轮子”,我应该学哪些,不学哪个?,我的前端知识点学习列表已经是完全学不完的状态,比如社区上光数据流方案就有几百个,其中值得一看的也有四五十个吧。
然后,大家在创建项目时,是否也有过选择困难?
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框架
基于 React 的框架
语言
CSS 方案
数据流
请求库
等等
可以发现,每个点都会有不少选择,并且有时还真的很难选,因为每个人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于开发者来说,真的有点太难了!他只是想完成需求,然后回家睡觉,为啥需要选这么多,就不能给个默认的吗?
然后,
如果每个项目都要选,我觉得会很难。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觉得是一种乐趣。
而对于团队而言,如果每个项目的选择还都不一样,那么团队的研发成本和效率都会是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同学换个项目组,需要接触完全不同的技术栈。
所以,对于团队而言,保持一致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保持一致?不同团队会有不同的选择,通常有这几类,
文档
脚手架
框架
约束能力和迭代能力也是逐步递增。
我们最早应该是用的文档。比如做一些代码约定,用 Tab 还是空格,用两个空格还是 4 个空格,行尾要不要加分号等等,这一类主要靠开发者自觉,所以我觉得不太靠谱,这也是为啥后来有 eslint。
脚手架比文档好点,但也依赖开发者的自觉性,因为还是可以随便改。前几年 React 社区上有不少做的很好的脚手架,但现在基本上都没有活跃的了。
第三种方式是框架,他的约束性可以做的比较强。比如约定用 less,如果开发者用了 sass,就给他报个错。同时相比其他两种方式,还有迭代能力。脚手架交给用户之后是很难更新的,框架则是自己更新后,开发者的项目自动生效。
当然,这三者不是互斥关系,可以都用嘛。
然后如何决定用啥方案,用 SASS 还是 LESS,要不要用 TypeScript,甚至目录用复数还是单数这种极其无聊的事情。
不同团队会有不同的选择,
STAR 数,大家通常会选 STAR 数多的,社区认同感很重要,比如 DVA 在蚂蚁的推广就是先从社区做起的
简单 vs. 规范,有人会选择概念少而简单的,有人会选择概念多但看起来更规范的
先入为主,先占坑的往往具有优势
老板喜欢,😆
老板喜欢其实 “很重要”。有些大家吵很久但决定不了的事,往往会很自觉地找老板或者德高望重的同学进行拍板,我们也是如此。
蚂蚁前端的选择
我们在不同时期的最佳实践是不同的,曾经还开发过 spm,不自量力地试图挑战 npm + webpack 组合,虽然失败了,但敢想也是一种勇气。(做 spm 时,webpack 还没出来)
我们有很多方向,然后每个方向又有很多选择,图上是我们目前的选择。
从这里可以看到几点,
选择的内容基本上是社区主流的,不脱离社区是基本原则
很多子方向都选择了自研或者正在考虑自研
为啥要自研呢?
我觉得自研会带来一些好处,
自主权 vs. 成本,在拥有自主权的时候,需要评估其带来的成本,以及潜在的弃坑可能
定制化,
需求满足,社区方案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契合我们的需求,尤其当我们很深入地去使用的时候
售后服务,出错是能找到 owner 的同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有些开源库看起来美好,但真正用下来会发现坑不少。比如组件的文档工具,目前是选择的 docz 和 storybook,但两者用地都有些说不出来的不舒服,并且和 umi 是两个生态的东西,所以我们正考虑基于 umi 开发自己的文档工具,可能叫 umipress 或者 father-doc 。
沉淀的方式是以框架为主,文档、脚手架、资产市场为辅。
框架具有更强大的约束性和迭代能力,这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对外是 Umi,面向社区
对内是 Bigfish,在 Umi 的基础上解决流程和业务问题
插件和插件集
我们把使用到的技术都沉淀到框架(Bigfish)里。框架像是一个魔法球,把各种技术栈吸到一起,加工后吐给用户,以此来支撑业务。
对于用户来说,Bigfish 框架是唯一依赖。唯一依赖会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内部坚持这一点的原因,
技术收敛,保持团队开发模式的一致性
无痛升级,我们既要保持对社区的技术跟进,又要让业务项目跟上步伐,这些中间的屎只能让框架吃掉,让开发者尽可能地无痛升级
应用治理,相比散落的遍地开花的依赖,唯一依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推动用户升级框架,因为只要管一个点即可
唯一依赖的问题就是大而全,虽然看起来挺不优雅,但实际用过之后会发现还蛮香的,除了一开始安装他会有点慢。(这一点我们后续会通过启动器解决)
做了技术栈收敛之后,我觉得对外可能够了,但对内还远远不够。
接流程,让开发者能更顺畅地跑通创建、本地开发、联调、部署、发布和统计
接后端框架,后端可能是 Java、Node 或者 PHP(😆),不同后端对于前端产物的要求会不同,在框架里做好对接,开发者就不用费心思了
接场景,场景有很多种,在框架层也需做好对接。举一些例子
SPA 应该是目前用地最多的一种应用类型,但有时也会不满足需求
比如运营页面,多个页面之间没有一点点关系,也不需要互相跳转,用 SPA 就没有意义,这时候 MPA 可能更适合
比如语雀,我们的文档平台,他有前台、有后台、有 PC 端、有无线端,如果整体是一个 SPA,不仅尺寸大,公共依赖的提取是个问题,不同场景之间可能还会相互影响,这时候,多 SPA 的组合会更适合他
微前端前面已经提过
SSR 和 Prerender 则是为了更好的浏览器性能,顺便解决 SEO 的问题
接服务,比如登录服务,统计服务,问卷服务,评论服务等等
实现方式是一“件”接入,这里的件是插件,一个插件实现一个功能。然后,我们就有了很多插件。
有了插件之后,我们可以筛选一些插件出来形成插件集,以满足某个业务的需求,类似 babel 的 plugin 和 preset,或者 eslint 的 rule 和 config。
这种方式首先可以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比如无线业务,会比较关注性能,所以可能会选一个切 preact 到 react 的插件、极速版补丁插件、高清方案、fastclick 等等,形成一个插件集。
然后还可以满足一个技术的不同实现,在一个业务类型丰富的大团队中,是允许有不同的选择的。比如数据流,大家的选择可能不同,有些用 dva,有些用 hooks,有些用 mobx,有些自研一套;比如补丁方案,有常规版、极限版,还有终极版。
这是 umi 的插件三态,讲过好多次了,文字稿里就不重复了。
这是 umi 插件的示例。想提一点的是,会用 umi 和会写 umi 插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会写 umi 插件,你基本可以魔改 umi 内部 70% 的功能,可以此来达到满足需求业务需求的目的。
资产市场和场景市场
先来看下开发者的时间都去哪了。这是我咨询了一些同事拍脑袋整理的,不太准确。
20% 流程相关,从创建到发布和发布后统计
40% 组件使用和开发,如果有合适组件,直接使用;如果没有,花时间开发
30% 交互场景,解决遇到某个交互场景如何处理,以及处理来自后台的请求,把数据和视图串起来
10% 其他
知道了时间分配后,大家应该知道投时间去解决哪部分的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提效的目的了吧。
资产市场用于解决 40% 的开发者时间,非常重要。分为四个概念,
基础组件,antd
业务组件,基于 antd 封装的具有业务属性的组件,不对外
区块,组件的使用片段,区块是为了方便地把代码片段加到项目代码中
模板,多个区块组成的页面
而资产市场要真正达到提效的目的,我觉得还需要解决一些关键的点,才能让整个流程跑起来。
资产质量,组件参考 antd,区块和模板是实实在在要被添加到用户项目的代码,我觉得比组件更难,需要形成对什么是好代码的共同认识,谁都不希望自己的项目变脏
打通上下游,包括组件的生产和消费。生产方是设计师和前端,需要保证组件的本地开发、文档、打包、发布等环节;消费方也是设计师和前端,资产市场不仅是给前端用的,设计师也得用,只有前端拿到的设计稿有大量可以对应的资产时,前端开发才能真正提效,所以,设计师是否有能力让资产市场覆盖 50% 甚至 80% 的场景非常重要
这是内部的资产市场和外部开源的 antd。
这是资产市场通过 umi ui 的方式使用,支持区块、模板以及布局区块。
右图来自开源库 Friend-List,这是一个 suggestion 的实现,他可以简单做,也可以复杂做。复杂做的话,细节点就会很多,比如:
每次输入都要做请求
快速输入的时候,要使用最后的请求,并且取消前面的请求
输入需要同步到 url
输入还需要同步到 history,支持前进后退
请求加缓存
请求出错处理
...
而如果每个开发者都要去关心这些细节,会很难,成本也很高。那么如何让开发者做到又快,产品体验又好,我觉得可能需要场景市场,用于解决 30% 的交互场景需求。
沉淀方式可以用 hooks + 文档的方式;覆盖面从最简单的 CURD 开始,到各种复杂场景。
这里是部分的场景举例。
理想的工作流图。
强约束的垂直领域框架
基于前面讲的插件和插件集的方式,我们已经能够满足各种丰富的业务场景,但是仍然给予了用户很多选择,选择包括选择插件,以及 umi 自身的大量配置项。
对于一些垂直领域,其实还可以做到更好,所以我们最近一直在思考“蚂蚁前端应该如何写中台代码”。
有几个关键的思路,
专治,不提供自由的技术栈选择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开发者的,但是效率高的,就看你要哪个了
极简,不仅仅是简单,还要优雅;不仅要写地少,还要写地好
然后就强约束、配置化和约定化展开聊下。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一致性的重要性,所以何不把这一点做到底呢?
只能用 TypeScript,用 JavaScript 会报错
只能用 less + css modules,用 sass、stylus、css in js 会报错
只能用内置的数据流方案,用 redux、mobx 等等会报错
等等
图上只列了一部分。
这里的有些约束甚至会有些反人类,但我觉得约束越强,越能保持大家的一致性,如果我们已经把这条路探地很清楚了,少给选择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有些限制还不确定是不是好的方式,但是第一版会尽量把规则收拢地紧一些。
配置化不仅是框架和插件的配置,还包括 UI 。
右图是 ant-design-pro 的图,其中 LOGO、导航、菜单对于 90% 的每个页面来说都是固定的,变化的只有右下的页面区,所以我们何不把固定的部分做成配置呢?
比如:
exportdefault{
layout: {
logo: string;
title: string;
renderRender: function;
logout: function;
},
routes: [
{
path,
// 菜单配置
menu: { name, icon, showBreadcrumb },
// 权限配置
access,
},
],
}
Layout 是其中一个例子,还可以有更多 UI 的配置化。这也是在一定程度在像 low code 的模式靠,我觉得某些研究地很透的垂直场景下,low code 能让研发更高效。
所以我们把适合做成配置的全部配置化,而不能配置的,则会走约定化。
之前有用过 ruby on rails 框架,特别喜欢那种约定化的编码方式,所以我们希望把他也搬到前端研发流程里。
建一个 locales 目录,就拥有了国际化
建一个 models 目录,就拥有了数据流
建一个 mock 目录,就拥有了数据 mock
建一个 access.ts 文件,就拥有了权限策略
...
看起来很黑盒,按照我们约定的方式编码,并且只能这样编码,然后他就能 run 起来。
这是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图,大家体会下,但这就是我们想要实现的样子。
极简数据流是整体方案的其中一环。
右边是之前做数据流调研时做的整理,发现那么多数据流方案基本都是在这些方案上的差异,而要选哪个就看你对哪些方面比较关心。这部分展开聊比较长,之后会额外写一篇文章介绍。
然后我们还调研了下公司内部的中台项目,发现大部分是简单的 CURD,并且全局数据使用较少,比如通知、登录、当前用户信息等。所以,我们可能是需要一个不那么复杂的,用起来又很简单的数据流方案。
最终讨论下来的方案有几个特点,
基于 hooks,在看到 swr 之后,我开始有点觉得在数据流里用 hooks 可能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大量的交互场景都可以通过 hook 沉淀,但也有一点点担心
和框架强绑,脱离框架我们可能没有优势,但是有框架加持,就能做到比社区大量的 hooks 数据流都“好用”,因为中间复杂的事情可以交给框架处理,比如手写 Provider,比如自动处理 model 依赖等等
约定式 model 定义,在 models 目录下建文件导出 hooks 就是一个 model
单一 API,在组件层或者 model 层通过 useModel 来使用
总结
关于本文 作者:@云谦 原文:https://github.com/sorrycc/blog/issues/90
他曾分享过
为你推荐